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fuminliangshi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13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fuminliangshi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14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Stmt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fuminliangshi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53

Deprecated: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::$Sql is deprecated in /www/wwwroot/www.fuminliangshi.com/inc/func.php on line 1454
深入理解「平台模式」_华体会app-华体会苹果下载官网-华体会全站入口
深入理解「平台模式」
来源:华体会app 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05 09:21:29
详情介绍

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平台这个词貌似是跟互联网行业高度相关的。比如你可能听说过微信是一个「社交平台」;淘宝天猫之类,我们可能会称之为「电子商务平台」;滴滴,我们叫做「打车平台」等等。事实上,的确是网络行业在中国将平台模式发扬光大,大幅度提升了平台模式的威力。但是这一个模式本身,其实并不是互联网行业发明的。

  制造业是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非常古老的一个行业,它的核心商业模式就是两个步骤,制造 - 售卖。如果我有一家工厂,制造某种产品,那么我需要把制造出的这一些产品卖出去,对吧,卖给不同的客户。这样的话,我和我的全部客户的买卖关系如果画成图,大概就是像这张PPT左侧的图一样。一个点,代表卖家,旁边多个点,代表多个买家。这种形态,我们大家可以称之为「单边网络」。当然这个概念实际上并不准确,我们暂时先这么叫。

  对于制造业工厂来说,一般会具备明显的「规模效应」。也即,在一定的产能范围内,产量越大,平摊到每一件产品上的边际成本就越低。所以对于一般的制造业来说,它的增长逻辑有两个,第一是寻找更多的客户卖出产品,第二就是逐步扩大规模以至于节约单个产品的成本。

  我们设想在一个体系中,有买卖双方两类人,这两类人在这个体系内自由交易。自由交易的意思是,第一,任何一个买方,都可能会选择任何一个卖方进行交易,反之亦然。第二,交易基本上只会发生在买卖双方之间,而不可能会发生在两个买方或者两个卖方之间。同样画成图,就是这张PPT中间这个图的形态。我们称这种网络结构为「双边网络」。

  如果从这个网络的整体角度来看,首先,网络中的节点明显分为两大类;其次两类节点之间的交互越频繁,在我们这个案例中就是买卖双方的交易越频繁,显然这个网络会越繁荣,越有价值。

  典型的案例是滴滴。滴滴上面的用户明显分为两类,司机和乘客。司机要赚钱,乘客要打车,两边一个提供服务,一个付钱接受服务。滴滴的核心盈利模式就是从每一个订单中分成,那么显然,司乘之间交易越频繁,滴滴的利润越丰厚。这叫做「双边市场效应」。

  从增长逻辑的角度来看,双边网络也有明显的规模效应。除此之外呢,双边网络中的两类网络节点往往会相互促进。也即,使用滴滴打车的乘客越多,司机就越容易接到订单,那么就会有越多的司机加入这个网络;同时,有越多的司机加入这个网络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乘客越容易打到车,所以也就促使更多的乘客来使用滴滴。你可能听说过亚马逊所谓的「增长飞轮」,底层逻辑也是类似的道理。

  这个就跟单边网络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,在制造业那个故事里面,要么是工厂努力去寻找客户,要么是可能这个工厂的产品品牌很好,客户主动来找工厂采购。但是整个这个体系,不会有明显的自增长动力。而在双边网络中,你如果是这个网络的运营者,在你的服务做得好的前提下,相当于网络上的两类用户会自发的帮助你成长。

  我们前面用来举例子的案例是滴滴,但是双边网络并不是互联网的发明,而是在商业世界中由来已久。比如你经常去购物的商场可能就是一个典型的双边网络的结构。在一个大商场里面,商场这一方可能仅仅是负责租赁场地并提供一些基础服务,例如物业管理、收款、物流等等,而正在发生交易的两方,是商场中的商家与来逛街的顾客。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双边网络,它符合上述关于这类网络的所有描述。第一,网络中的节点分为两大类,在这里就是商家,也叫品牌方,和顾客。第二,两类网络节点之间的交互越频繁,网络的价值越大。对于商场来说,就是盈利能力越强,因为在这种商场里面,租金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收入,商场可能要对每一个订单提成。显然交易越多,商场越赚钱。

  但是现实世界中的双边网络总是很容易看到边界。例如一个商场再大,它的面积也是有限的,能够容纳的商家总有个上限。同样,一个商场能够容纳的顾客也是有上限的,所以双边市场效应虽然存在,但是由于物理层面的限制,其最终价值肯定是受限的。

  而互联网的优点是,它是虚拟的,网络上的双边市场效应理论上可以无限大,并且在这个网络中,每增加一个节点其边际效应几乎为0,不像现实中,增加一个商家,就要多占据一块营业面积。所以相当于是,互联网这种载体可以极大的放大双边市场效应,这才是电商等形态最终会远超于百货商店的底层原因。

  设想另外一个网络,其中的每一个节点,都可能会跟另外一个节点发生交互,这种网络叫做「多边网络」。微信是一个典型的多边网络。微信上的每一名用户都是一个网络节点,在微信上,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跟另外任何一个节点建立联系并交互。也就是说,一个微信用户,他有可能跟任何一个另外的微信用户成为好友。

  多边网络中有一个重要的特性,叫做梅特卡夫效应。用语言表述的话,我们大家可以说:一个这样的网络的价值,与它的节点数平方成正比。我们也可以把它用数学公式表达,可以写成这样:V=kn^2。

  ok,你看,这是一个二次函数,我们复习一下初中数学,二次函数的图像,应该是一条抛物线对吧,可能是PPT右侧这样的。

  所以,具备梅特卡夫效应的网络,它的节点数一旦超过某个阈值,其价值就会成几何级数增长。那么同样,从增长逻辑来看,首先多边网络肯定也有规模效应,这个我们不多讲。其次,多边网络的自增长性往往更强。想象一下,如果最初在你的圈子里,你先使用了微信,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,你一定会把微信推荐给你的朋友们,因微信就是用来沟通的,所以用的人越多,对于你来说越有价值。你的朋友们如果接受你的邀请使用了微信,假设他也觉得不错,他就又会把微信推荐给他的朋友们。所以相当于,只要你能够把网络上的用户服务好,这些用户就会自发的推广你的网络。第三,具有梅特卡夫效应的多边网络往往还会具备很强的粘性。比如说,如果你的所有朋友都在用微信,你为了跟他们聊天,你肯定也会用微信。这时候即便有一个其他的软件,功能层面比微信更好,你也很难迁移过去,因为你的朋友们都在微信这边。

  同样,我们虽然用微信举例子,但是多边网络也并不是互联网所独有的。物理世界中,最常见的多边网络是铁路。你会发现铁路的逻辑跟上述一模一样。对于铁路来说,每一个城市,或者每一个车站是它的网络节点。显然,车站越多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人和货物可以沿着铁路被运输到越多的地方,所以网络价值越大。另外一个车站如果已经在铁路网络中,它也很难离开网络,并且铁路的例子更加极端,因为一个火车站一旦离开铁路网,它将毫无价值。

  但是,铁路作为多边网络,它的问题就在于交互效率太低。因为铁路网络上运行的是火车,与整个铁路网络相比,火车的速度太慢了。一列火车在某条铁路上运行的时候,这条铁路就没办法同时运行另外一列火车。所以铁路虽然有梅特卡夫效应,但是相比于互联网或电信网络来说,还是比较弱。此处与双边网络同样的道理,互联网也可以将梅特卡夫效应放大到极致。网络上节点之间传输的是数据,数据的传输往往是一瞬间完成的。

  一般情况下,从结构上看,符合双边网络或者多边网络的结构,才能叫平台。然后如果我们从业务上看,一般认为,平台模式的前提是你的网络中拥有海量的用户,并且这些用户之间的互动足够频繁,这样才可以谈得上所谓「平台模式」。

  这里面所谓「海量用户」,和「足够频繁」,都并没有具体的数值标准,但是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:平台的核心盈利模式是基于用户之间的交互的,若用户太少,交互太少,就称不上模式。或者换一种理解方式,用户之间的交互,其实就构成了我们平时所听到的「流量」,对,这就是流量。而平台模式想要建立,必须要有足够大的流量才可以。不论是一个商场,还是一个电商网站,都是如此。

  好,那么,上述逻辑意味着什么呢?它其实意味着所谓平台模式的成立,是需要有诸多条件的。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,就没办法构建平台模式。

  我们再重复一遍啊,平台模式要想成立,至少要基于三个前提。第一,你的业务是双边网络或者多边网络的形态。第二,你的网络节点数足够多。第三,网络节点之间的互动足够频繁。如果要加上盈利维度,还有第四,就是一般你要设计某种方式在节点之间交互的过程中赚钱,并且一般客单价应该比较低。

  第一种,如果你的业务底层并不是双边或者多边网络,那么你做得再大,也不叫平台,或者说也只会有「规模效应」。比如一家生产汽车的厂商,即便做到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,也不能叫平台。

  这意味着,平台模式中的很多玩法,大概率并不适用于这家车厂。你可能看过一些新闻,比如某著名品牌的汽车,开启一些功能需要另外付费购买。这种感觉就有点儿「学互联网,但是没学明白」的意思。

  为什么表面上看起来,都是这种高级功能要另外收费的模式,QQ就可以用得很顺,这个品牌的汽车就不行呢?我们来梳理一下。看这一页PPT。

  以QQ为例,如果你希望使用一些高级功能,需要购买会员。但是你不要忘了,QQ的基础功能,或者说绝大多数功能是免费使用的。所以逻辑是这样的:

  首先QQ提供了免费的基础功能,吸引客户来使用。由于QQ跟微信一样,其业务逻辑底层是一套具备梅特卡夫效应的多边网络结构,所以经过过去这么多年的发展,QQ已经成功建立的平台模式。具体到QQ这样的平台来说,它有海量的用户,同时由于用户的很多重要关系链在这样的平台上,所以用户有足够的粘性,以及较强的活跃度。

  好的,那现在QQ推出增值服务,叫做QQ会员,这里面包含很多免费功能基础之上的,高级功能。QQ会员需要另外付费购买。这种情况下,QQ的海量用户大盘里面,会有一部分用户愿意付费。这部分用户什么心态呢?

  第一,我已经免费用了这么多年QQ了,这东西的确有用,对吧。现在我需要某个高级的功能,那我可接受付钱。第二,费用感觉上并不贵,一年120块钱,ok,可以支付。另外,我们跳出单个用户的角度,换到平台的角度来看,即便是只有一部分用户会付费,但是因为平台的大盘拥有海量的用户——根据腾讯的财报显示,QQ直到2023年中期,依然拥有大约5.7亿月活跃账户数——所以这所谓的一部分,依然是很大的量。

  也即,每位用户客单价较低,乘以大量的用户付费,所以最终这个盈利模式是成立的。

 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,QQ这个逻辑一层一层下来,它的最底层是什么?是它成功构建了平台模式,这是一切后面的故事能够成立的基础。

  首先汽车其实是制造业,所以它底层的商业逻辑就是生产 - 销售。那么对于用户来说,首先他是花了钱买了这台车,对吧,并且从用户的角度来看,他买的是这个叫做「整车」。他会觉得,所有这个车上面的东西,我已经付过钱了。在这个前提下,用户使用这台车的过程中,你突然告诉他说,新闻里面提到的这个叫做「后轮转向功能」,要额外收费,并且价格是4998。这时候用户是什么感觉?我已经买了这台车了,结果这台车上面的一个功能,你还需要让我额外付费,并且这个费用其实看起来不低。你要是让我付个什么199,说不定我也就付了对不对,但是可能我心里依然不爽;或者说,你明确的让我认识到这个功能并不是「车上的功能」,比如说现在车机都能联网,你让我付上网费,比如一年299,我其实也能接受。但是我花钱买的车,车上的功能,你让我再付费,大多数人肯定是接受不了的。

  ok,但是这是表象,更重要的是,这个车厂的思路其实是错的。我们在QQ的故事里面看到了,增值服务这种盈利模式是可以运行的,但是它有前提。比如你需要有海量用户,用户之间需要有强交互以至于形成双边或者多边网络,最后客单价不能太高,这些加在一起是增值服务模式能够成功的前提。那我们看汽车这一个故事,它最大的问题是就没有双边或多边网络结构,以至于没办法构建平台模式,所以增值服务这种盈利模式并不适用。

  即便你的业务有明显的双边或者多边网络的形态结构,但是若用户数量不够多,或者交互不够频繁,那么你也很难构建所谓的「平台模式」。

  比如说,有很多国内的物业公司都在试图开发自己的app或者小程序,上线之后用户活跃还不怎么样,服务还做得一塌糊涂的时候,就很急着在上面搞电商想变现。

  但是你可以观察一下国内的物业公司做的类似业务,往往效果都不太好。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很简单。一方面,这种物业公司的app一般只有小区的住户才会使用,但是一个物业公司其在管的小区用户数量加在一起,对于一个互联网产品来说,也是很少的。也即首先是网络节点数太少。

  另一方面,绝大多数用户只有在使用物业服务的时候才会打开物业的app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这类app不可能很活跃,从而意味着,节点之间的交互频率不可能很高。

  所以最终,物业公司在他们的app上面做的类似社区、电商之类的业务,一般来说都会死得很惨。这个根本不是下KPI或者让员工加班能解决的问题,本质上是战略错误,是高层根本没理解这里面的逻辑。另外你也能够正常的看到有一些物业公司,他们会在业主群里面卖货,这种虽然整体上也不怎么样,但是会明显比把电商模块做到app里面效果好。逻辑其实也很简单,用我们上关于平台模式认知可完全解释,我就不展开了。只不过这样的一种情况你需要仔细考虑一个问题,就是业主会觉得被骚扰,然后骂你或者退群。